我是台灣青年安安,去年從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了。在南京讀大學的這幾年,留給了我難忘的青春記憶。早課前,騎車到西區食堂吃一碗雞絲米線。夜晚,在宿舍走廊和朋友促膝長談。閒暇時,到敬文圖書館的書海裏徜徉我還到過大陸很多地方旅行,參加過很多兩岸交流活動,這些組成了我在大陸的青春印記。
大學期間,我收穫了真摯的友情,我們互相鼓勵,互相陪伴,彼此成就,踏出了美好的青春詩行。還記得剛進南京師範大學時,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在梧桐樹下散步,和同學們從初識到漸漸熟悉,再到成為要好的朋友,很感謝大家對我的陪伴和包容。如果沒有他們,我的青春會失去很多色彩。清晨的東一食堂,午後灑滿陽光的木頭課桌,夏夜蟲鳴的操場這些時常在腦海中浮現,感恩相遇,讓我們一起把大學時光填寫得那麼飽滿燦爛。
在上海實習時,我在一家互聯網旅行公司從事租車品牌的內容運營工作,這段實習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大陸互聯網旅遊行業的高效與活力。在撰寫旅遊攻略、推廣文案和策劃專題內容的過程中,我的協調和對接能力提升了很多。我閱覽了大量旅遊文案,對大陸各地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對“旅行的意義”有了更深的感受。
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去各地旅行。從多彩貴州,到絲路古韻的敦煌,從千年古都西安,再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我看到了很多之前未曾見過的風景。大陸那麼大、那麼美,好多城市都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細細品味。 在內蒙古,我圍著篝火喝馬奶酒、吃牛肉,伴著悠然的馬頭琴聲翩翩起舞;在古都西安,我大快朵頤地享用油潑面和羊肉泡饃,從兵馬俑到大雁塔,從大唐芙蓉園到古城墻,一睹古都風華和盛世大唐風采;在敦煌,我望著曾暢想過的大漠,遙想古人“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惆悵,俯瞰只在課本上見過的月牙泉,欣賞莫高窟壁畫的美學造詣和精細畫功。“別趕路,去感受路”,旅行讓我體驗了各地的人文和美食,也讓我對大陸的了解更加立體、多元和豐富。
豐富多彩的兩岸交流活動讓我收穫頗豐。“蘇臺大學生傳媒研習營”是我成為準大學生後參加的第一個兩岸交流活動,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在網師園沉浸式欣賞崑曲,在蘇州街頭聆聽百轉千回的評彈。參加研習營的兩岸大學生一起領略了蘇州的“文化三絕”,學習了短視頻的拍攝、剪輯與運營技巧,也見識到這座城市的活力和現代化。我還參加了在烏鎮舉辦的“e起綻放吧”新媒體創享嘉年華,不僅感受到烏鎮的江南水鄉風情和深厚文化氣息,還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在活動中,我還有幸聽到方文山談《青花瓷》和《蘭亭序》的創作過程,了解到這些經典歌曲背後的故事。
這就是我在大陸的青春回憶。在南京師範大學收穫了知識和友誼,在上海的實習讓我能更加從容地成為“職場人”,在兩岸交流活動中,我認識了更多在各行各業打拼的兩岸青年。一次次旅程讓我實地體會到大陸的無限風光和厚重文化帶來的感動。這些美好回憶又把我帶回“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瞬間,青春多美好啊!它像一首昂揚的奇异果体育歌,嘹亮、悅耳、炙熱、充滿活力。這些青春裏的收穫會是我永遠的財富和成長不竭的動力。 (作者:安安)
海風輕拂,帶來一股鹹甜交織的氣息,仿佛大自然的調味盤輕輕灑落在鷺島(廈門島的別稱),將記憶腌漬成獨特的風味。我試著用味覺丈量我在鷺島的成長年輪,奏響屬於我在大陸的青春之歌。在這座與台灣隔著淺淺海峽相望的城市,味蕾上的每一次驚艷將時光串聯成一圈圈年輪。當福建與台灣的口味在舌尖相遇,那熟悉的味道便開啟了我的美好回憶。
首次抵達鷺島,我便被當地與台灣極為相似的口味震撼。無論是街邊小店飄出的肉粽香氣,還是蚵仔煎冒著的氤氳熱氣,或是鳳梨酥散發的奶香清甜,都與在台灣街頭的風味如出一轍。這種味覺上的共鳴,讓我迅速適應了登“鷺”生活。初來乍到,鷺島街頭五顏六色的珍珠奶茶和滿煎糕,成為我探索這座城市的起點。軟糯的“珍珠”伴隨香甜的奶茶在齒間跳躍,滿煎糕裏的芝麻與花生碎散發著濃郁的香氣,每一口都是對未知生活的期待。
還記得初遇土筍凍的那天,我好奇地指著攤位上的土筍凍,問店家為什麼“竹筍”上面會有像眼睛的東西。店家笑著解釋,這可不是竹筍,而是由沙蟲製作而成的小吃。懷著忐忑又好奇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冰涼滑嫩的口感瞬間襲來。土筍凍搭配上店家秘制的醬料,那獨特的味道令我至今難忘。那一次的對話與嘗試,不僅記憶猶新,更讓我感受到鷺島美食背後的趣味與包容。
在學校裏,我與同學們互相分享著彼此家鄉的美食,探討著兩岸飲食的異同。我們有一些共同的味覺記憶,也有同樣稱呼卻有著不同烹飪方式、或是不同稱呼卻有著同種烹飪方式的美食。共同的味覺記憶和豐富的飲食文化成為我們拉近彼此距離的橋梁。隨著學習生活的深入,沙縣小吃成了我日常“報到”的餐廳。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就能驅散學子們的疲憊,更加深了我和同學之間的情誼。飄香拌面、鮮嫩蒸餃、五香卷,這些簡單平凡卻溫暖人心的美食,陪伴我度過了學生時期的珍貴日子。
我工作之後,鷺島各式各樣的美食再次見證了我的成長與蛻變。在忙碌的工作間隙,享受一頓美味的餐食是對自己的犒勞,也是療愈心靈的方式,更是在這座城市奮鬥的見證。記得在一個工作日的中午,有些疲憊的我來到公司附近的小店就餐,點了一碗香氣四溢的擔仔面,濃郁的肉臊搭配著鮮蝦和滷蛋,光看著就讓人食欲大增。正當我沉浸在美食的治愈中,耳邊飄來了空靈的歌聲,“可是啊,我卻,卻願意相信,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軟最無畏的你,用盡了全力,努力地去回應。”這首歌曲《光亮》唱出了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堅韌。那一刻,美食的溫度與歌聲的力量交織在一起,讓我重拾了繼續前行的勇氣。
在廈門,我常與朋友集結在文藝青年聚集地沙坡尾,這裡瀰漫著濃郁的廈港海洋文化氣息。一艘艘漁船停靠岸邊,船身上的斑駁痕跡訴説著歲月的故事。漫步在沙坡尾的街頭巷尾,偶遇一陣香氣便令我挪不開腳步,那是融合了閩南醬油水的鹹鮮與辣椒碰撞後的氣息。魚頭被端上桌,我夾起一塊魚肉,細嫩的肌理吸飽了湯汁,感到入口辣度溫和卻後勁十足,搭配的本地泡面更是吸滿了醇厚湯汁,讓人忍不住直呼過癮。
在廈門生活的日子裏,我與彼岸的親人關於美食的互動也從未間斷。每逢佳節,我都會給他們寄送鷺島餡餅,而我的冰箱裏也常放著家人寄來的沙茶醬,那熟悉的味道讓我在異鄉也可以時常品嘗到家鄉風味。通過這些美食,我們跨越海峽,分享著彼此的生活點滴,讓親情在味蕾間得以延續。
鷺島的美食,就像一本厚重的成長日記,每一道菜肴、每一種味道,都記錄著我在這座城市的喜怒哀樂。用味覺丈量的成長年輪,不僅是我個人的青春記憶,更是兩岸文化交融的寫照。那些交織在舌尖的風味,終將成為記憶裏永不褪色的印記。(作者:張蕙薏)
我是“臺妹lulu”,一名用視頻記錄大陸生活的台灣青年。自十歲那年起,我便隨著父母的腳步,踏入這座充滿魅力的山城重慶。從此,它便成了我心中的第二故鄉。十八年以來,除了在廈門大學讀研的三年,我的生活基本都在重慶。因為喜歡重慶,研究生畢業後,我選擇回到重慶工作。這些年,我親眼見證了重慶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堅韌、忠勇、開放、爭先,早已融入我的血脈,成為我這名台灣妹子的精神底色。
在重慶學習的課堂上,同學們敢於爭先,勇於表達。從小受到這樣的環境影響,讓我有了創建“臺妹lulu”自媒體賬號的勇氣。最初,我做了很多嘗試,雖然帶來了不少流量和粉絲,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專注的領域。作為一名“臺三代”,我經常參加兩岸交流活動,我發現很多台灣年輕人對大陸常有誤解,而大陸同胞對台灣的了解也有限,兩岸確實需要更多的雙向交流,並且兩岸同胞對彼此的生活都很好奇。鋻於此,我認為用新媒體記錄生活的方式進行交流,是兩岸年輕人了解彼此的最好方式。
重慶,享譽全球的8D魔幻城市,日益彰顯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不僅以其獨特的地理奇觀令人嘆為觀止,更以其蓬勃的發展活力和開放包容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它的非凡風采。依山而建的巴渝風情吊腳樓洪崖洞、規模宏大的湖廣會館古建築群、未來感十足的重慶大劇院、氣勢磅薄的千廝門嘉陵江大橋我有幸記錄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風貌,製作成視頻在網絡上發佈,瞬間引爆熱潮,令台灣的朋友們讚嘆連連。
隨著我的視頻發佈,一些台灣朋友提到重慶就會覺得這是一座“網紅”城市。拜託,這不是真的重慶好嗎?重慶還有很多方面值得了解。我發現兩岸年輕人對衣食住行、流行文化的品位是互通的,但對彼此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卻不了解。基於此,我將創作方向轉向重慶的文化。
2024年,我在拍攝重慶大轟炸遺址時被感動落淚。在震撼與難過的同時,我希望大眾了解重慶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我想讓更多的台灣網友了解重慶作為戰時陪都發生的全民奮力抵禦外敵的感人歷史。因此,我拍攝了“重慶英雄之城”合集。《為什麼重慶解放碑上會有“錯別字”》《重慶不只是網紅景點》《重慶英雄之城上大分》《重慶渣滓洞永遠的精神豐碑》《愈炸愈強 這就是重慶!》等等關於重慶抗戰文化的視頻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關注。
重慶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和無處不在的煙火氣給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我以親歷者的身份去實地探訪,有理有據地將歷史和現實用鏡頭傳遞給網友。《中山四路的前世今生》《黃桷樹重慶曆史的縮影》《重慶廠娃》《走進三毛故居》《渝臺淵源》《“重慶棒棒”冉光輝》《重慶話到底多有趣》《上了這艘船你就懂了重慶人》等一個個文化類短視頻作品不斷誕生。這些短視頻發出後,受到眾多網友喜歡,留言裏經常會有重慶當地人發出“一個台灣妹子竟然比我更懂重慶、更愛重慶”的感嘆。還有人説:“下次帶著新的見解去重新認識重慶。”一些台灣網友也私信感謝我給他們介紹接地氣的大陸生活,更有不少台灣網友諮詢來大陸發展的事項。
我自己也在視頻創作中不斷得到成長和收穫感悟。從最初想著怎樣迎合網友提高流量,到現在思考如何更冷靜客觀地展示真實的兩岸。很多人稱我是兩岸“網紅”,大家喊我“重慶幺妹兒”,可我更願意稱自己是兩岸“連心橋”,讓兩岸同胞不僅從自然風物表像上,更要從深層次的歷史和文化基因上尋找彼此的連接。
重慶有“背簍專線”,也有“扁擔輪渡”,這些彰顯的是城市的溫度,是政府對民生的照顧和關懷。在重慶,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爬坡上坎,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係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他們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被重慶市民稱為“棒棒軍”,也成為當地獨有的文化符號。我曾有幸遇到幾位“棒棒”,他們坐在巷口談笑風生。當我問他們為何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堅守這份傳統職業時,他們的回答質樸而深刻:“只要還有人需要,我們就會繼續。”他們友善地向我展示著早已“包漿”的那根“棒棒”。在我手裏,它的份量更重了,因為這是重慶人堅韌不拔和積極進取精神的體現。我希望通過我的視頻,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更多人,讓它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生根發芽。
如今的重慶在國家新質生産力發展的賽道上熠熠生輝。我切身體會到重慶在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先進材料、食品及農産品加工、軟體信息服務等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拍攝某汽車智慧工廠。這裡有超過1000台機器人一起協同運作,關鍵工序實現100%自動化生産,宛如科幻電影的場景,實在是太酷啦!我要讓全球網民從我的視頻裏看到,重慶除了美景和美食外,更是一個處處涌動著敢闖敢幹,呈現勃勃生機和無限潛力的創新城市。
重慶,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用它獨有的方式,讓我領會到堅韌、忠勇、開放與爭先的城市精神。如今,這座城市朝氣蓬勃,充滿了積極向上、勇於創新的活力,處處體現著一個“新”字。而我,也將以一顆感恩的心,繼續用鏡頭記錄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讓更多台灣同胞了解大陸,希望更多人了解重慶,愛上重慶,留在重慶。(作者:楊京儒)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全國多地開展主題團課、入團儀式、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勵廣大青年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傳承五四精神,勇擔時代使命,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4月29日,在位於廣州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裏,63名新團員代表許下錚錚誓言,光榮入團。
17歲的新團員王相力説,在這裡宣誓入團,感慨萬分。隔著100多年的光陰,感覺與前輩隔空呼應。“莊嚴的團徽戴在胸前,照亮我們前行。”
這個世界級超級工程的背後,有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團委書記陳遠等青年人的身影,他們攻堅克難,一次次向行業高峰發起挑戰。
“直面世界級難題,急難險重任務激勵我們成長,愛國之情激發我們不斷突破、拼搏向前。”陳遠説。
遼寧舉辦青春讀書會、福建組織“五四主題車廂快閃”活動、湖北舉行五四主題分享會連日來,廣大青年積極參與讀書、詩歌朗誦、合唱等多種活動,傳遞青春正能量。
4月30日,福州開往泉州的G1609次列車上,福州共青團聯合中國鐵路南昌局組織的“五四主題車廂快閃”活動,吸引不少旅客關注。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學生龔成文帶著吉他彈唱,用歌聲和旅客們互動,現場氛圍讓他心潮澎湃。“從車廂裏的感動到崗位上的奮鬥,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深刻體悟到每個人都應成為五四精神的火種,做好新時代的青年答卷。”龔成文説。
在華中科技大學,“青春建支點 奮鬥正當時”2025年湖北共青團五四主題活動日前舉行。南極科考隊員、文博工作者、新農人等青年代表,走上臺向全省青年分享自己的奮鬥故事。
聽完大家的分享,湖北省鐘祥市茂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予愛感慨道:“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上,時代期盼我們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眼下正是黃鱔苗種擴繁的季節。在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鎮,祥宇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樹蹲在田埂上,仔細觀察著網箱中的黃鱔,“看,鱔苗遊得多歡,狀態很好,今年産量肯定高。”他説。
陳樹在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鎮余腦村黃鱔繁育基地觀察黃鱔長勢。新華社記者宋立崑 攝
33歲的陳樹曾是一名企業負責人,6年前,他辭職返鄉創業,紮根鄉土從頭研究稻蝦連作和黃鱔混養。如今,他不僅帶領合作社建成稻鱔蝦養殖基地,還帶動500多戶農戶創業,戶均年收入增加1萬元以上。
“就像養鱔需要活水奇异果体育app官网,農業也需要活力。”陳樹説,對“90後”新農人來説,農業將更多依靠科技賦能。
身穿工服,腳踩膠鞋,手握焊槍,這是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焊接與腐蝕研究所副所長胡奉雅的工作常態。最近這段日子,她和團隊正聚焦深海焊接材料研發,助力某深海裝備建設。
改造焊接平臺裝備、研發新材料當實驗室傳來成功的消息時,胡奉雅如釋重負。從她著手研發鈦鋼複合板材料,已經過去了1000多天。
以鋼材為“布”,以焊槍為“針”,以焊接技術為“線”,把更多的鋼材“繡”入國之重器和超級工程中,胡奉雅説:“我們要用青春擔當挺起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
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當代青年人正以廣闊天地為爐,淬煉青春奮鬥的底色。
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飛車間內,飛機鉚裝鉗工首席操作技師馮攀龍正忙著進行零件鉚接。“這是航空裝備上的關鍵零件,看起來簡單,但精度要求非常高,不能有一絲馬虎。”馮攀龍説。
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飛車間內,飛機鉚裝鉗工首席操作技師馮攀龍正在工作。(新華社發)
成千上萬次的銼削、長年累月的練習,帶領團隊累計完成技術革新等16項課題這位“90後”技術工匠一步步成長,今年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時空坐標下,每一種青春有不同的答卷;浪潮奔涌,每一個弄潮兒踏浪逐夢,盡顯時代風流。
在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正如火如荼,青年大學生作為一支重要力量,用各自的所學所長,參與鄉村治理、産業升級、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等多個領域。作為青年突擊隊成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博士研究生薑朋帶領團隊紮根鄉村,在山區開展多場公益義診,關注基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我深刻體會到,要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社會、為身邊人做實事。”
以福州市花茉莉花為創作靈感製作的“海絲茉莉”茶盞;以宋代福州狀元文化為內涵製作出的“狀元壺”青年匠人曹詩禮以陶瓷文創為五四獻禮。
多年來跋山涉水考察古窯址,精心鑽研,經過無數次實驗配方調整、燒制,曹詩禮決心要讓古老技藝重煥生機,“更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隊伍中來”。
位於海南文昌的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內,33歲的氮氣源庫區供配氣操作手陳恩偉放棄假期休息,堅守在一線。
陳恩偉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技術區罐區進行液氮轉注前準備。新華社記者 陳凱姿 攝
弓腰穿行在液氮罐的精密管路間,半天下來,濕了又幹的工裝上結出厚厚鹽霜。陳恩偉揩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説:“航天人的字典裏沒有差不多。對精確苛求,才能鑄就航天事業的安全基石。”
就在幾天前,兩名“90後”航天員宋令東、王浩澤剛剛結束太空之旅,首飛凱旋。
立大志、擔重任,星辰大海,山川田野,城市基層屬於他們的未來才剛剛開始。